灰鯨 Glay Whales
學名:Eschrichtius Robustus
大小:成體的平均體長為12-15公尺,平均體重為30-40公噸。
形態特徵:
鯨脂厚度可達15-25公分,頭呈V形,噴氣孔位於頭頂的淺凹處,頭部略為拱起,身體是斑駁的灰色,上面有許多的藤壺及鯨蝨寄生,所以身體有一塊一塊白色至橘黃色的塊狀物(皮繭),腹面沒有喉腹褶,但喉部有2-7條凹槽,約130-180片鯨鬚板,呈黃白色;胸鰭小,呈槳狀,末端尖銳。
自然史:
是一種喜好游動遷徙的鯨。灰鯨在每年的4-11月往北遷徙至極地攝食區,12-4月會往南遷徙至繁殖區,主要生活在較淺水的海域或潟湖區;成鯨約5-11歲便達性成熟,成鯨在繁殖區進行交配後,經過12-13個月的懷孕期後,懷孕的母鯨會回到繁殖地生下單胎的灰鯨寶寶,2-3月為繁殖的高峰,剛出生的仔鯨全身呈暗灰色,並沒有藤壺或鯨虱寄生,初生時的體重為500-1000公斤、體長4-5公尺左右,由於母奶中的含脂肪量為55%,所以幼鯨在一出生的成長十分快速,由飼養狀態得知,仔鯨可以每天長半吋(約1.5公分)、增重25-50公斤;灰鯨的哺乳期約為9個月。
行為:
灰鯨的游泳速度較緩慢,約為4-9公里/小時,但卻有十分活躍的行為,
例如:浮窺:灰鯨經常會將頭垂直抬出水面,窺看四周,約30秒鐘以上,一般認為灰鯨藉由此動作來觀看好奇的事物,在水淺的區域時,灰鯨會乾脆將尾鰭放在海床上。 鯨尾擊浪:灰鯨將尾巴揚起,拍擊水面,此行為為社會行為的一種,求偶時,雄鯨亦會做此動作。 躍身擊浪:灰鯨會跳起,當身體離水面約3/4時,會旋轉身體並回落水面,入水時會激起大量的水花;灰鯨會在其生活的環境中重複做此動作,一般會連躍2-3次,但曾有連躍20次的紀錄。 灰鯨喜歡在淺水域沖浪,有時也會側泳於海面,十分悠哉;在深潛時會將鯨尾舉起,在淺泳時不會,在深潛較長時間前,會先浮出水面15-30秒,連續噴氣3-6次,在潛入,噴氣時噴氣柱可達3-4.5公尺,形狀呈心型或V字型。攝食方式主食為底棲端足類,灰鯨會用頭及身體的右側(有些會用左側)去掃滾海床底部,將沉澱在海床的底棲端足類動物掃起並吸食,然後藉由舌頭將水及污泥從鯨鬚間過濾出,因此灰鯨的右邊鯨鬚較短也損害的較嚴重。分佈與迴游:
灰鯨原本在北太平洋及北大西洋皆有分布,但在北大西洋的族群,由於人類捕鯨的關係,於17、18世紀間就已經絕滅。而北太平洋目前有兩族群,一為東岸族群:迴游路徑由墨西哥加利福尼亞半島的南方繁殖區,往北至阿拉斯加的白令海、楚克奇海及波福海西部的攝食區之間;一為西岸族群:目前觀察到的主要迴游路徑為由韓國海域往北至西伯利亞之間,按此族群目前也面臨滅絕的命運。東台灣的台東、花蓮等地區漁港,都有漁民似曾發現灰鯨的蹤跡,台灣是否有灰鯨出沒,需要進一步的確認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